紅光舊貌換新顏
--------獻給共和國五十年慶典
世俊
50年前的今天,1949年10月1日我們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站在宏偉的天安門城樓上,向全世界莊嚴宣告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”。從那天起徹底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,4億5千萬勞苦大眾翻身,當家做了主人。
雖然我不是與共和國同齡,可我是在紅旗下生長、學習、生活,在普通的勞動中,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。我70年代中期邁進達賚湖漁場的大門,從此成為一名漁業工人。
開始在小河口養殖場做臨時工,后來由于養殖場冬季生產任務少,需要抽調青壯職工去捕撈分場“打冬網”,我于78年11月20日乘解放汽車一路顛簸來到離扎賚諾爾140華里的紅光分場。下車后分場領導把我領到“職工宿舍”,其實就是網房子。網房子是大坯房,又矮又黑,窗戶沒有現在的氣窗子大,20幾個人睡在南北對面的大通鋪上,晚上睡覺一動,全鋪晃悠。網房子中間是取暖用的“火墻子”,有專人燒爐子,特別是晚上燒火掏灰,真可謂“棚壁生灰”了;饓χ車,懸掛著被汗水浸濕的手套和包腳,空氣混濁。早晨五點半準時起床就餐,早晚兩頓玉米面饅頭,大頭菜湯,一星期吃上一頓白面饅頭算是改善生活了。
上工時每4人一個爬犁,走不多遠工長就放場子了,下午三、四點鐘就回來了。工資是每天2.3元,加上各種補貼上滿班一個月105.00元。我是個打冰眼工,一次我問走桿的老師傅“累不累?”老師傅說:“不累,現在是聚乙烯大套,比過去五六十年代大套輕多了!彼纳駪B和語調,給我很大觸動。五、六十年代我們前輩們艱苦創業,流過多少汗,出過多少力呀。
衛生條件差,一出網房子門就是小便池。沒有洗手間,更談不上洗溫水澡了。
通訊不方便,那時候一星期兩趟大客車跑通勤。有時刮風下雪就得等下星期了。接封電報比現在郵信不知要晚多少天呢。
文化生活極為落后,那時每月輪放兩場電影。天還沒黑,家屬的小孩就來到“俱樂部”占地方,“俱樂部”地面上放滿石塊和磚頭,摞在一起算是座位了……
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,改革的春風吹進了呼倫湖,給企業帶來勃勃生機,紅光的面貌煥然一新。由空氣混濁的“大通鋪”換成磚瓦結構的旅館式職工宿舍,由兩頓玉米面饅頭換成每頓白面饅頭,由原來的記時工資換成多勞多得的計件工資,由4人一個爬犁換成40拖拉機大棚車。
衛生環境得到改善,室內有洗手間,職工有浴池,院內樹成行,路面得到硬化。
通訊設備迅速發展,由過去的對講機換成全球通的大哥大。
豐富了文化生活,由過去放電影換成電視機,由衛星接收電視節目。
……
改革在深化,紅光在發展,透光“紅光”,我堅信呼倫湖的明天更加美好。
譜草原新曲 頌民族贊歌
王鐸
1999年4月1日中午12點30分,東河分場辦公室內正在召開場務工作會議。這時一輛白色“213”型吉普車“嘎”一聲停在了分場院內,從車上急匆匆地下來兩位蒙族人,直奔辦公室,經過雙方艱難地蒙漢語交談,才知是甘珠花鎮一輛吉普車在烏爾遜河上破冰落水……,不容詳談,救車緊急,在分場主任于新強的帶領下,與會人員全部出動迅速趕赴出事地點。
13點整,打撈人員到達出事地點,現場情況很糟,車子直落水下4米深,還好沒有人員傷亡。冰上立即成立打撈小組,于新強任總指揮,并迅速制定了一個打撈方案,大家馬上就投入到打撈戰斗中。此時的北方春寒料峭,在冰上卻依然寒風刺骨,特別是在開化比較早的烏爾遜河上作業,其中的危險是可想而知的,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,大家依然沒有被困難和危險嚇倒,決心與大自然展開一場殊死的斗爭,一定要把車子打撈上來。這是一種多么可貴的精神啊,他們無所求,只為了這深深的民族情。他們在烏爾遜河上唱響了民族團結的主旋律。
由于打撈措施和工具不力,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艱苦奮戰,到晚上19點仍然沒能將車子打撈上來,這時天已經黑了,打撈不得不中止,人們拖著疲憊的身軀返回場部。
長年奮戰在冰雪之上的呼倫湖人,天生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,不達目的不罷休。第二天早晨6點,天剛蒙蒙亮,于主任已經帶領大家趕赴現場,投入了戰斗,這次總結頭一天的經驗,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措施,并帶來絞盤機,增加了一些人員,烏爾遜河上不斷傳來響徹云霄的吶喊聲,一聲聲就象船工號子一樣,為打撈隊員加油助威。開始的打撈工作依然很困難,速度緩慢,冰上陣陣寒風,吹去了人們臉上倦意,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打撈工作當中。
時至中午,車子仍然沒能露出水面,這時人們已感到一絲疲倦,有人提出要休息一會兒,被斷然拒絕,堅持到底就是勝利,如果此時松勁,那將前功盡棄。大家心里憋足了一股勁兒,重新振作起來,決心一鼓作氣,誓把車子拿上來。
又經過一個小時的奮戰,車子終于露出水面,13點15分車子被打撈上來。
近兩天的艱苦奮戰,打撈工作終于圓滿結束,牧民朋友在感激之余,更加敬佩這些常年以冰雪為伴,以魚蝦為鄰的捕魚人,也加深了地企之間的友誼,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譜寫出一首民族團結的贊歌。

|